台灣108課綱全名為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許多在教育第一線的校長、老師將108課綱定位為108教改,並已正式於今年9月正式上路,目前學校老師及學生將會有一段過渡期來適應新舊課綱書本,將會影響民國92年出生目前升高一以下的學生。
所以未來十年甚至未來的孩子在小學、中學及高中都會使用新課綱,那麼新課綱與父母當年的學習內容是否有很大的不同呢? 我們可以提早為孩子們準備些甚麼呢?
Q1. 什麼是課綱?
課綱是國家教育部用來規定國民義務教育學生學習的最低限度,包含小學要上多久的課? 英文幾年級開始上? 資訊科技幾年級開始上? 數學有幾堂課? 國語文言文的比例有多少? 皆由教育部來訂定課綱內容。
Q2. 為什麼要有108課綱?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是整合從國小到高中的課程,解決過去國中小九年一貫與高中課程分開的銜接落差,原因是現今知識更新速度一直變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研究在十八世紀知識的更新的週期大約80-90年,到了19~20世紀則縮短為30年,到了上世紀80-90年代,很多知識學科的更新週期已縮點到只有五年,而進入新世紀許多知識學科的更新周期已縮短到2-3年,舉例來說,以目前三十歲的人來說,他們當初在小六才第一次學電腦,而且是從開關機開始學;而國中時期才第一次從ABCD開始學英文,因此,現今我們不可能用目前的進度來套用到現在的孩子,因此國民義務教育必須與時俱進。
Q3. 108課綱將會改變什麼?
各國的教育學者提到,人類的學習如果只是停留在以精進知識和提升技能為主的製造世代,將無法應付未來AI世代的快速變動,因此在新課綱的設計上要思考如何在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再往上提升學生的素質,故訂定了四種課程目標: 啟發生命潛能、陶養生活知能、促進生涯發展、涵育公民責任,目的即是素質的養成,達到全人發展與具備核心素養的學習境界。
1. 核心素養:
這是新課綱課程發展主軸。隨著世代變動,一個人為適應生活、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能與態度,培養學生如何在真實生活情境中,靈活運用知識的學習表現,培育出與時俱進,可以跟世界各國競爭的菁英人才。教師可以運用校內外資源,進行觀察、探究、問答、實作等教學活動及多元評量的方式,重視學生在知識、能力、態度上,與實際生活的連結。
2. 校訂必修及學習歷程:
在舊課綱時期,學生的學習歷程一切按照教育部規定的必修課,因此培育出來的學生在職場上必須自行發展出個人特質使得順應公司需求增加競爭力,因此,新課綱賦予了學生主動學習權,減少必修、增加選修,是為了鼓勵學生選修自己有興趣的課程,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因此教育部要求每一所高中必須依據學校願景和特色,發展校訂必修課程4到8學分,是每位高中生的必修,以專題、實作、探索體驗為主。譬如,若是對科學領域有興趣的學生,可以挑選有科學領域校訂必修課程的學校;對外語有興趣的學生,也可以注意是否有以外語相關為校訂必修課程的高中,用學習歷程紀錄下學生包括社團、選修課的學習狀況,做為未來升學的參考。
新課綱上路,各界反應兩極
教育部提出培養孩子核心素養、順應社會潮流提升競爭力的本意原是好的,但實際上大部分的老師卻很苦惱,舉例來說: 聰明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上容易領先一般人,而且也能很快適應、理解與整合老師們所設計的素養養成課程,並且運用自如,而對於一般學生卻須花費更多的時間成本追趕進度,彼此間學習歷程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教育不僅學校的責任,家庭才是!
終身學習、適性揚才,是為學生客製化的教育,因此,步驟上在初期必須觀察並了解學生的個性與興趣,依照特點打造適合的課表與師資,然而,了解學生的背景並非短時間的相處與測驗就能辦到的事,而是數年的陪伴、觀察、測試和培養才能訂定出最適合學生發展的目標,所以家庭教育在新課綱啟動時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學習歷程及結果將影響未來孩子升學的評分標準,這時家庭資源、社會資源及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將會比舊課綱影響影響更甚。
新課綱無法打破明星學校與明星科系
近年來家庭日趨少子化、人口結構逐趨高齡化、新興工作不斷增加、生態永續發展益受重視,加上全球化與國際化帶來的轉變,使得學校教育者面臨諸多挑戰,因此學校與科系不斷提出與時俱進的科目以提升競爭力的背後,無非是以工作前景佳、薪水高,各大企業會去尋才的學校為首要目標,尤其在台灣以製造業、代工業為主的競爭社會裡,家長仍覺得唯有在辦公室做白領才是最佳出路、才能夠在社會上立足獲得尊重,所以大家仍搶著念特定的明星學校和明星科系,因此,對學生適性揚才、量身打造適合科系仍需翻轉社會結構來支持。
術業有專攻! 尊重每一個產業!
唯有職業不分貴賤,才能讓家長及孩子勇於選擇自己喜歡的。
加拿大是中產階級為主的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落差不會太大。在這裡,做一份勞力為主的工作也能有不錯的收入,甚至比辦公室白領的收入還高,與其它國家像是美國、澳洲一樣對於藍領階級給予相當的尊重,因為這裡職業不分貴賤,對於專業技術給予高度肯定,人們不會因為當了醫生或律師感到優越,也不會因為選擇清潔的工作感到卑微,大家互相尊重,這是目前台灣必須要學習與培養的價值觀,是該由社會風氣由上往下來影響學校、家長及學生,進而翻轉價值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家長必知五個轉變
- 生涯探索須從小開始,學習探索興趣和認識自己,才能做最好的選擇。
- 選高中的標準改變,除了傳統排名,更要看學校有什麼課程?校訂必修有什麼特色?是否符合孩子的興趣性向?
- 家長不能再用自己的升學經驗看待孩子未來,得要有意識的認識最新的教育趨勢和學習模式。
- 別害怕當白老鼠,多了解國內新教改與國外的差異,將有助於升學一路過關斬將!
- 從小培養孩子國際觀、敏銳度及整合能力,未來的工作將在世界的某一處。